粉煤灰是由燃料(主要是煤)燃烧过程中排出的微小灰粒。其粒径一般在1~100μm之间。又称粉煤灰或烟灰。由燃料燃烧所产生烟气灰分中的细微固体颗粒物。如燃煤电厂从烟道气体中收集的细灰。飞灰是煤粉进入1300~1500℃的炉膛后,在悬浮燃烧条件下经受热面吸热后冷却而形成的。由于表面张力作用,飞灰大部分呈球状,表面光滑,微孔较小。一部分因在熔融状态下互相碰撞而粘连,成为表面粗糙、棱角较多的蜂窝状组合粒子。飞灰的化学组成与燃煤成分、煤粒粒度、锅炉型式、燃烧情况及收集方式等有关。飞灰的排放量与燃煤中的灰分直接有关。据我国用煤情况,燃用1t煤约产生250~300kg粉煤灰。
飞灰是煤粉在高温(1300~1500℃)中燃烧、冷却而形成。大部分呈球状,表面光滑,微孔较小。部分颗粒因熔融时粘连,表面粗糙、棱角多呈蜂窝状组合粒子。一般指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烟道气中的任何固体颗粒,有时也包括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状物质。它的化学组成变化很大,与燃料类型、燃烧条件及集灰方式有关。例如:在燃烧煤的发电厂所得的飞灰中,除含有未烧尽的煤粒外,还含有大量硅、铁、铝、钙、镁、钠、钾、硫的氧化物以及各种微量元素。飞灰对大气污染危害极大,必须采取设除尘装置等措施予以除去。可用作处理污水的吸附剂或助滤剂。
物理性质:
外观与颜色:通常呈灰色或灰白色粉末状,颜色深浅与含碳量相关,含碳量越高颜色越深。
粒度分布:颗粒细小,粒径多在1-100微米之间,比表面积通常为200-600 m²/kg。
密度与堆积密度:真实密度约2.1-2.6 g/cm³,堆积密度500-900 kg/m³。
孔隙结构:颗粒内部孔隙率达50%-70%,吸水性较高。
化学性质:
主要成分:含40%-60%二氧化硅(SiO₂)、15%-40%氧化铝(Al₂O₃)、5%-15%氧化铁(Fe₂O₃)及1%-10%氧化钙(CaO)。
矿物组成:以玻璃体(50%-80%)为主,包含莫来石、石英等晶体矿物。